“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武汉厚重的历史文明由诗词的一字一句承载,各式建筑的一砖一瓦也延续着这座城市绵长的文脉。2023年是武汉“城市更新年”,天时公司公众号推出《天时巧匠妙手修缮的武汉百年老建筑》系列专题,以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为依托,向您讲述其为城市焕新记忆的二十余年璀璨历程。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那一幢幢古老的建筑,旧宅深深庭院,故人故事仍存。本期就带您探寻天时公司匠心修缮的毛泽东旧居、宋庆龄旧居、詹天佑故居等名人旧居纪念馆,碰触岁月的印记,品味波澜往事。
毛泽东旧居
大江畔,都府堤街,石板铺地,大树参天,静卧着一条弥漫着浓厚文化气息和革命氛围的小巷——红巷。漫步至都府堤41号,一座晚清民居式砖木结构建筑映入眼帘,坐东朝西,青砖灰瓦,四周为火风墙体,三进三天井,古色古香。这便是毛泽东旧居。
走进毛泽东旧居的大门,穿过一个小天井,左手便是毛泽东、杨开慧夫妇的卧室,房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用旧了的老式床,一张方桌,一张条桌,几把椅子,两口书箱。
在这里,毛泽东伴着油灯,挥笔疾书,仅用4天时间便将历经33天、行程700公里的湖南5县农村实地调研材料写成了两万余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明确提出“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在这里,毛泽东每天早出晚归,主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自授课,培养了800多名具有理论水平、政策方法和军事素质的农村革命人才;在这里,毛泽东还深刻总结了大革命从兴起到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成功探索并开始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他在此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民这个主要力量源泉和正确的前行方向,指引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
旧居原建筑于1957年因修建武昌公园被拆除,1967年在原地按原貌重建。为消除岁月的侵蚀,2007年和2015年,天时公司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为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团队四处查阅历史资料,探访退休老教授,瓦屋面本因屋檐部位的造型独特且因年代久远造成破损,不能判断具体的铺设方法,经过天时公司修缮团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探寻到原建筑手工堆砌瓦当的铺设方式还原。旧居的屋面木基层、屋面布瓦、围墙瓦顶、门房槛窗在天时工匠的巧手下修复完成,再现古朴厚重的历史原貌。修缮后的老建筑本体与她承载的红色故事一样历久弥新。
宋庆龄旧居
沿江大道与黎黄陂路交叉口,一幢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静静矗立。这座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的161-162号的建筑,即为宋庆龄汉口旧居。
旧居,原为华俄道胜银行,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斯于1896年设计建成,其设计用途为银行办公。1926年底,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12月10日,宋庆龄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入住这幢银行建筑,并在此生活、工作了8个月。解放后,该建筑作为胜利文工团的驻地,随后又作为广州军区后勤部武汉市华江制药厂办公大楼。
2000年前后,旧居由武汉蓝光电力公司接管,作为企业投资的蓝光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博物馆分珍品艺术展示和宋庆龄旧居陈列两部分,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在一楼的珍品艺术馆,展示有明、清及近代名人字画真迹及陶瓷艺术品,二楼则为宋庆龄旧居陈列,复原了宋庆龄卧室和会客厅的状况,陈列着当时使用过的梳妆台、太师椅、书桌、藤床等珍贵文物。
2011年8月,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和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联合编制《宋庆龄汉口旧居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施工设计图,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天时公司严格按设计方案对汉口宋庆龄旧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原木门窗全部按原式样更新还原,出于安全考虑,屋面木结构改钢结构坡屋面,室内主体承重墙双面浇灌6cm混凝土加固等。室内墙裙原形制还原,石膏板面吊顶,并安装消防、空调系统,植入现代使用功能。外墙花饰线条修补按防水涂料见新,一楼大门口台阶砌筑。
2013年5月,修葺一新的宋庆龄汉口旧居正式对外开放,旧居的室内馆藏价值深远,这座位于汉口江滩的经典爱国教育基地虽经时间洗礼,仍因历史的沉淀与传承而璀璨。
詹天佑故居
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坐落着一栋坐西北向东南的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这正是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1861 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开拓者、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1912 年 12 月,詹天佑担任汉粤川铁路督办总公所会办,主持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建设工作,为此,他在汉口俄租界买下一块地皮以修建住所。
故居平面呈正方形,红瓦四面坡屋顶,外立面装饰精致,老虎窗做工精巧,欧式建筑与中式气韵水乳交融。其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则为廊庑,弧形廊檐,方形廊柱,回廊设计致使建筑室内外循环通风。居室内格局多用屏风形成内外格局。中有格栅,多精美雕刻,在起分割空间中庸的同时,也有利于室内的通风。室内及建筑设计手法均适用于汉口的酷夏。
1913 年,由詹天佑本人设计的住所正式建成,詹天佑全家搬至汉口居住,直至 1919 年因病去世。2001 年,詹天佑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天时公司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它是詹天佑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旧址,也是武汉市目前保护最完整的科学家故居。
1905年到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自主化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一一京张铁路。在修筑过程中,詹天佑采用“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首次引进自动车钩,建议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轨距,震惊中外,并为中国铁路的标准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汉期间,考虑到长江天堑对南北交通的阻隔,他提出修筑武汉长江大桥,并牵头组织大桥设计、实地选址。故居陈列中,可以看到最早的长江大桥设计图。
天时公司的匠心修缮使詹天佑旧居向世人展示了这位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铁路鞠躬尽瘁的一生。正如他奔赴远东铁路国际会议,捍卫中国中东铁路权利后的归途中,所浩叹的“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故居建筑虽是无情泥石,却依然承载着这份在百年后仍旧熠熠生辉的拳拳赤子心。